◎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如我们前面看到,人与动物之间的差别在于能否推:所以谓万物一体者,皆有此理,只为从那里来。
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由天尊地卑而以乾摄坤,乃以人道之迹推演天道之理,以人心合天心尔
5天地之始固然未尝有人,当然也未尝有人之外的其他存在物,而人与万物从何而来呢?张载的回答是天地之气生之。事实上,张载的学生范育曾经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他说: 至于谈死生之际,曰轮转不息,能脱是者则无生灭,或曰久生不死,故《正蒙》辟之曰: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夫为是言者,岂得已哉![2]483 在范育看来,张载对气在存在论上的根本性地位的强调以及对气之聚散与万物生灭等问题的探讨,与其对生死这一问题的思考具有密切的关联。不过,由于民国以来一些学者将气本论等同于唯物论,从而导致另一些学者的反思与批判(限于篇幅,无法在这里展开论述两方的相关观点与论证过程)。因此,对张载而言,人与万物的生成都是气化的产物,换言之,正是气构成了万物的本原9。
就后一问题而言,佛教以涅槃寂灭为人生价值安顿的根本方式,并以真如缘起思想为人生价值的理论基础。张载对此有深刻的认识,这从他对佛教的如下批判中可以清楚地看到: 释氏语实际,乃知道者所谓诚也,天德也。儒家的人禽之辨、人物之辨主要就是强调人不同于其他的物,也不同于其他的动物,人是有意识、有目的道德性存在。
事实上,在儒家传统中,德首先是对从政者的要求。实际上,仁爱的根本上是来源于人的同情心。天地之帅,吾其性的说法,也有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著名论断。人们很难设想没有道德的人能制造出一部好的法律,也很难设想一群无德的人能秉公执法。
04 适度及协和 如何处理事物及其关系,儒家有两个著名的既是方法又是美德的原则,一个叫中庸,一个叫和而不同。中国最古老的一部经书《尚书》,它的开篇《尧典》,就有协和万邦的说法,倡导众多族群和国家的协调及和睦相处。
虽然孔子有时也有感叹,也有自嘲,但他从不后悔他的选择。简帛《五行》篇说的爱父,其继爱人,仁也,也是这个意思。孔子对人类的自觉,对士的自觉,对儒的自觉,都体现了他的这种强烈情怀。作为生命的学问,儒家首先是一种信仰之学。
儒家对法律的看法确实有些消极,但它的为政以德原则上不能说是错的。儒家提出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爱主张,更是从自我实现的愿望出发进而去成就他人。一个人如果能无限地扩充和发挥他自己的心性,他就能够体天下之物。按照张载的意思,自我与他人都是兄弟同胞关系,我与万物是同类。
规范这五种关系的伦理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兄弟有悌和朋友有信。《礼记·标记》中记载孔子的话说:中心憯怛,爱人之仁也。
其实,儒家也有己之所欲、施之于人的仁爱立场。从根源上说,人类是天创生的(天生人),人类的本性来源于天命。
这是儒家把自我与社会和政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一贯性政治思维和信念。在儒家众多的伦理道德目标中,仁称得上是最具代表性的普遍价值。同墨家的兼爱和基督教的博爱相比,儒家的仁因与孝的紧密关系,常常被认为是有差等的爱,不如前两者普遍。儒家相信,只要为政者是以身作则的有德者,他们就能感化社会,使大众心悦诚服从善如流。孔子具有超验世界的情感和体验。二是儒家把民众视之为邦国的根本(即民本)。
太是至高无上,太和即最高的和谐。圣王和治者作为天之子遵从天意,说到底就是遵从民意。
与此对立的方式则是过分和不及,两者都是极端和片面。这种共同之爱的核心是以根源于自我的同情心为动力,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为根本原则。
从活动上说,人类要在社会实践中实现天地赋予给自己的美德(与天地合其德),完成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孟子设想的场景很恰当地说明了人的同情心:一个人突然发现一个无知的小孩有坠入深井的危险,他油然产生了怵惕恻隐之心。
在现代社会政治生活中,对政治人物的道德要求也是很高的。孔子批评的狂者和狷者,狂者是冒进,狷者是畏缩不前,只有不同于两者的中行才是最好的行为方式。孔子既关注个人自我生命的充实,同时也关注着人类共同良好生活的建立。进入专题: 儒家 生命学问 孔子 。
儒家常常把人作为万物之秀者、灵者和贵者加以赞颂,要求人最大限度地发挥他的独特本性,完成天赋予给他的使命。郭店竹简《语丛(三)》还有爱亲则其方爱人的说法。
七是儒家提出了以个人修身为基础的修养论和知行论。许多伟大的儒者,包括孔子在内,他们为什么反而不能当官发财,恰恰是因为他们有原则,有信念。
五是儒家强调为政者要勇于承担一切政治责任(如说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儒家的人格理想论、尽心、尽性论和修养论等,目的都是让人按照他的真正本质而存在。
这可以体现在人与自然和万物的关系上,体现在人与社会、族群与族群的关系上,也可以体现在一个人的身心上。对儒家来说,法律和政令充其量是不得已而用之的辅助性手段。儒家需要政治机会,需要以此来实现他们的理念。孔子是这一学问的开创者,孟子、荀子、董仲舒、韩愈、朱熹、王阳明、梁漱溟等都是光大和实践这一学问的典范人物。
儒家的养心主要体现为道德上的自我充实和自我完善。从春秋开始,儒家就建立起了天人同德、天人同志的生命理性。
单就君臣、父子两伦而言,儒家一般主张君臣、父子的双向义务,但更多的是强调臣对于君的忠和子对于父的孝。儒家的仁爱伦理,既是尊重他人,同时又是成就他人,这是对人类不同共同体都适用的普遍价值。
朱熹解释中道说:所谓中道者,乃即事物自有个恰好底道理,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若说民意是民主政治基础的话,那么在儒家那里,比民本论更基础的政治思维就是民意论。
本文地址: http://one.zhutima.com/?id=24
文章来源:天狐定制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2025-04-05 09:33天狐定制
2025-04-05 09:30天狐定制
2025-04-05 09:26天狐定制
2025-04-05 09:08天狐定制
2025-04-05 09:04天狐定制
2025-04-05 09:02天狐定制
2025-04-05 08:40天狐定制
2025-04-05 08:37天狐定制
2025-04-05 08:15天狐定制
2025-04-05 07:53天狐定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